疫情发生,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给大家带来许多困扰,大家的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焦虑、郁闷、恐惧等消极情绪随之增加。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去理性看待事件,自我调节情绪,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近日,我校心理老师搜集了疫情期间如何调整心态的相关心理学资料,通过本期微信与全校同学和老师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疫情之下,可能出现的一些身心表现

头疼脑热,担心自己被传染
信息过载,为疫情担忧
假期延长,作息混乱
学期安排不定,为自己未来的不确定而焦虑
适度的焦虑情绪有正面作用

面对突发和不确定的疫情,焦虑不安是正常的反应。焦虑情绪及其调动起来的身体反应可以使我们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
应对的建议
划重点
01
远离不良信息

从正规渠道、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掌握必要的相关防疫知识即可,避免接触带有各种强烈情绪色彩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造成的心理冲击。如自觉过度恐慌,适当的“充耳不闻”是可取的。
划重点
02
保持社会链接

温暖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能外出,多了家庭共享时光,可以趁此一起做一些事情,作为家中的一员,也可以分担些家务,与父母增进沟通和感情。和同学朋友利用网络沟通聊天,互相鼓励。
划重点
03
调整认知,跳出思维怪圈

陷入思维怪圈时,往往容易忽略事物的多面性,而倾向于聚焦在负面结果上。此时,可以尝试问自己:“我担心的问题的实际存在的吗?”;“如果有可能发生,是我可以改变的吗?”;关注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我可以做些什么?”
划重点
04
生活,调整作息

外在环境总有不确定的方面,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有规律、计划性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内在的掌控感。综合近期学校的指导及自身的情况,制定明确具体、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和安排。除了寝食、学习,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以及有限制的手机使用。每天晚上对当日完成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总结,进行必要的调整。
划重点
05
记录美好点滴

艰难的时刻,还是会有温暖、值得感恩的时刻。每天花几分钟,回想这些瞬间,如学做的美食、窗外的阳光、他人的鼓励等,记录下来,帮助我们关注生活中积极正面的部分,也会是一份珍贵的回忆。有研究发现,坚持进行感恩训练可以增强个体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划重点
06
因地制宜的运动

诸多研究已证实运动对于改善抑郁、缓解焦虑、愉悦心情和控制冲动的积极作用。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见先前体育组老师的推送建议。
划重点
07
个性化调整

发挥创意,利用已有资源,发展个性化的调整方式。合自己胃口的,又不打扰别人的,可以是听听喜欢的音乐,看一直没工夫看的书,拾起平时没工夫做的事,或者培养新的兴趣点等等。
拓展资料
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疫路心防——用温暖照亮前方》一书中有专家专门论及疫情应对方式,心理老师作了部分摘录如下,供大家学习。

应对疫情压力的心理学建议
李世佳
自 2020 年 1 月 20 日以来,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关的报道。这次疫情来得如此突然,在短时间内占据了我们大量注意力。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这几天只要一有空就会刷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各种信息。虽然像“最美逆行者”这样的积极消息令我们振奋,但也有很多负面的消息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虽说掌握尽量多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变化的环境,但是这些消极情绪会让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慢性压力悄然蚕食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影响我们的心情和脾气,让我们每天疲惫不堪,抑郁的情绪无处宣泄。事实上,来自网络和媒体的这些负面消息很可能对我们造成“二手创伤”,有时候明明看到的是别人的焦虑和烦恼,我们却感同身受;接触大量的负面消息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危险,我们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这也许是事实,也许是负面消息更能吸引流量从而得到更多的传播,我们很难对此进行理性的判断。关注疫情的进展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也需要科学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压力,不然病毒还没到,自己就先被消极情绪淹没了。
不要让自己成为“压力制造机”
美国心理学家康斯坦斯·哈门提出了压力产生假说。根据该假说,容易抑郁的人在其信念、期望和个人特征的影响下,某些行为方式可能导致负面事件。也就是说,这些人不仅在面对生活压力源时容易遭受抑郁症的困扰,他们自己也很有可能就是压力源的制造者,从而增加自己罹患疾病的风险。
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真正的压力源应该是高感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在病毒的威胁还没有完全消除时,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病毒防治本身,而不是其他的压力生活事件,例如对武汉人的不友好态度、对监管部门的不信任,这些事件只会让我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强烈的压力感。事实上,当疫病来袭时,我们不应该自乱阵脚,让消极情绪左右生活,我们要面对的唯一的“敌人”只有病毒,应该上下齐心,消除病毒的威胁。至于其他的焦虑和顾虑,完全可以等这个最大的压力源消失以后再去面对,不需要同时面对太多的压力源。
将压力解读为挑战
压力的经历在个体之间具有很大不同,这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就是对事件的认知评估。认知评估是指对压力事件的个人解释,这种解释最终会影响人们感受到的压力的强度。根据压力应对的理论,压力产生的根源就是认知,即我们如何评估环境和自己。认知评估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初级评估,主要评估环境需求。当环境需求被评估为充满压力时,第二个步骤次级评估就开始了。次级评估主要是对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评估,有四种结果。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如果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扩散开,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这是有威胁的;对于已经感染病毒的人和家庭,身体健康和生活规律都被破坏,这是有危害的;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计划了大半年的旅游,或是无法回家团圆,疫情也给很多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这就是有损失的。有威胁的、有危害的、有损失的往往是我们面对压力时的第一反应,但其实我们还有第四种选择——既然疫情已经发生,既然压力已经产生,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有挑战的:对个人来说,这是对我们个人卫生习惯的一种考验,它促使我们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社会和国家来说,这是对卫生健康管理系统、风险预警和防治能力的考验,它能够暴露薄弱环节,促使机构和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有挑战的评估比前三种评估带来的压力要小得多,更有可能“化压力为动力”。不过,要想将压力解读为挑战,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压力事件的可控程度和可预测程度,例如获得更多关于疾病的医学知识,形成科学和理性的疾病感知,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保护自己,如认真洗手,出门戴口罩,等等。
选择合理的压力应对方法
人们通过两种方式来应对压力:问题聚焦的应对,通常涉及有计划的行动,通过直接作用于环境或自身来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情绪聚焦的应对,通过部署注意力(例如逃避),或通过改变关系的意义(例如否认或疏远),从而使那些与伤害或威胁相关的、令人沮丧的情绪失去意义。
问题聚焦的应对:改变环境,改变自己
压力的产生是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应对。我们之所以感受到压力,就是因为环境改变的需求超过我们能够调动的应对资源。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条:尝试改变环境;尝试改变自己。尝试改变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找到问题出在哪儿。在这一步,我们往往需要收集信息,尽量多地了解环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过程十分重要,因为收集信息能够让我们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增加控制感,增加情况的可预测性,并通过调整预期调节对结果的反应。如果自己实在无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可以听听熟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意见,或者咨询心理咨询师,这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改变自己的方法也有很多,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来达到这个目的,也可以增加应对资源。
情绪聚焦的应对:远离情绪负担
在疫情威胁中,我们不是医生,直接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现实的,但压力一直存在,此时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情绪聚焦的应对,也就是以减轻情绪压力为主的应对方式。情绪聚焦的应对策略有两条途径:被动减轻情绪压力和主动减轻情绪压力。被动减轻情绪压力的方法是我们最熟悉的方法。为什么压力一大,我们就忍不住想要刷微博、打游戏、刷朋友圈、看小说、上网购物、听歌?这样做除了能够让我们心情愉悦,还能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暂时忘却压力。这就是逃避。主动减轻情绪压力的方法包括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认知层面最主要的策略是情绪重评,即通过积极的方式来解读情绪,以积极的情绪来代替消极的情绪。行为层面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地锻炼身体,这个过程同样能够释放情绪,缓和压力。
压力越大,关系越亲
在根据具体的压力情境采取问题聚焦和情绪聚焦的应对方式的同时,关系聚焦的应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面临压力时保持重要社会关系的益处有三点:第一,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质性帮助;第二,提供共情反应,例如来自家人或朋友的理解和富有同情心的回应;第三,如果问题就发生在社会关系中,关系聚焦的应对有助于解决争端。对每个人来说,保持一段长期的社会关系十分重要,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家庭关系,都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也更加关心他人,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人与人的思维、认知、情绪反应都不同,当我们有了在乎的他人,我们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对他人的影响,或者反过来,关注他人的情绪对自己的影响。他人就像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不断审视自己,不断调整自己,以免作出极端的行为或情绪反应。
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四条建议
佘壮 席居哲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少人表现出担忧、恐惧、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调查还显示,自疫情暴发以来,近 90% 的民众每天花至少 1 小时,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疫情发展。根据临床经验,当个体持续讨论和关注负性事件,其情绪会被不愉快的事情感染,心情压抑;消极情绪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主动调节,就会产生质变,如身体生病,或者出现不能自控的异常心理和行为。面对疫情,我们在做好身体方面防护的同时,该如何有效缓解和应对恐惧和焦虑情绪呢?
建议 1:适度关注疫情
很多人每天会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有关疫情的信息,其中不少信息有夸大的可能,过多的接触会增加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一方面,关注疫情应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另一方面,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应该适可而止,同时尝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和家人聊天,找朋友倾诉,看看电视,读一本好书,等等,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尽量减少负面信息对情绪的侵扰。
建议 2:接纳消极情绪
尝试接纳内心的消极情绪。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普遍会出现惊恐、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因此,你现在正经历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这也是其他人正在经历的。实际上,这些负面情绪是人类生活乃至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焦虑和恐惧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应对威胁,提高警惕,进而保护自己。所以,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我们应该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变化,同时尝试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不必完全排斥它们。如果我们以开放、接纳的态度面对疫情引发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不回避和摒弃这些情绪,而将其视为正在发生的情绪状态,相信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时,我们便不再完全被焦虑或恐惧情绪控制,而是能够利用这些情绪信息,采用自我调节策略,促进身心健康。
建议 3:关注积极事件
我们可以适时培养积极情绪来对抗负性情绪。此次疫情暴发恰逢春节,延长的假期让我们获得了额外的休假时间,正好可以跟家人多团聚,在集体抗击疫情的同时,能够享受家庭团聚的欢愉时光。患难见真情,抗击疫情的动人故事让人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它鼓舞和激励着我们。这些都是发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积极事件,也是值得我们珍存的宝贵回忆。当我们开始关注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时,我们便不再聚焦于消极情绪和经历。
建议 4:建立积极期待
疫情终会过去,正如 2003 年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当初来势汹汹,数月后便被击败。如今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其传染性高于非典型性肺炎,但毒性较低。官方报道显示,已有不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治疗后安全出院。建立积极的期待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当前的困难,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我们有信心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取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战的胜利。
适度关注疫情,合理分配生活时间;接纳疫情带来的各种情绪,尝试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建立战胜疫情的积极期待,这些都是消除恐惧和焦虑的有效方法。
本源码仅供爱好者研究使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