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人包含“老开封”和“新开封”。即开封土著和新开封人。近来接触一些懂房产的友人,对开封人有了新的认识。
开封这些年由于经济薄弱,老城棚户区面积大需要改造,造成一些老开封人心态保守,有些开封人却不同,他们或从胡同里搬出,或是新移民。举几个例子,管中窥豹。
开封新生代
L兄。商人,九十年代大学生,家教良好,看问题深入透彻,对房产很有研究。他说:“买房别图便宜,钱少可以买小点儿买特价房,不想多花钱又怕掉坑里买成熟社区的二手房,仅仅是为了居住可以买便宜老点儿的现房。期房买错之后就是很多年的苦难煎熬”。
他对很多事情都见解深刻。认为好多人抱怨自己家穷,家里没有牛人,其实这正是自己努力的时候,别人家有底子,是从他们爷爷奶奶一代就开始了,我们就从现在开始,茅草屋还能飞出金凤凰。一个家族的兴旺需要几代人,但毁掉一个家庭仅需要一两代,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做成一件事需要点点滴滴积累,一事无成很容易。
Michael。大学老师,博士,游走于开封郑州两地,视野开阔,爱好研究房子。
山川。我极为佩服的年轻人,研究生,90后,考到省直单位,有头脑,看他发言是种享受。
斜杠青年。河大学生,留在开封创业,不一般的90后,敢说敢干,有浙商的劲头,对房产了如指掌。
若水。隐形高手,房产达人。一本毕业,不靠家里靠自己,三十多岁主动改变,考入新单位,有主见。
这几个朋友有开封土著,也有新开封人。开封就像一个曾经的优等生中途落后,现在以后进生的态度追赶。开封复兴需要时间、产业的积累。千年河东,百年河西,一个城市高峰过后是谷底,这期间是蛰伏期也是调整、反思期,酝酿下一次破土而出。
开封如何“开封”
上海教育领先其他城市太多。《新概念作文大赛》那些学生作文如同出自作家之手。刘嘉俊的《物理班》、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金蕾的《我不是女权主义者》、陈佳勇的《来自沈庄的报告》,上海有这么多优秀的高中生,面对代差,如何追赶?
要么不认命,慢慢赶,一点一点地赶,小学生一样地赶,要么认命,甘于落后。不同的开封人有不同的选择。有批开封人说不,我们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
从历史中找答案。当“开”占主导时,开封就开明发展,当“封”占主导时,就封闭倒退。1994年,《开封日报》在头版转载《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等采写的《开封何时能“开封”》及评论员文章《寄语“落伍者”》。国社记者关注开封,直面问题,倒逼开封警醒。文中分析开封落后的原因,指出开封人思想观念的封闭落后,同时提到一个现象,“老城拥拥挤挤住着几十万人,城外没多远便是新区的高楼大马路,不少人却不愿去住”,看来开封人不愿离开老城已久。这里有老城内医院、学校等设施完备,住老城生活方便的因素,也有开封人因循守旧,不愿迈出舒适区的因素。
老城,是开封人的舒适区。多年来,开封人口结构没有变化,外来移民少,再加上很多开封人一辈子没有出过开封,思想上、生活方式上几十年如一日,小生产意识、小市民意识、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活在老城,固守老城,老城变成“围城”。为什么开封没有像许昌一样形成经商热潮,一乡一产业,民营经济遍地开花,和许多开封人的观念有关。
开封的未来在新开封人,在棚户区之外,在新移民。新移民在城市找到位置,扎下根,因为来之不易,比开封土著更珍惜得到的一切,有冲劲,有做成事的决心。他们或考到开封,或在开封打工挣钱,买房买车,成为城市的动力之源。
开封的繁荣是老城和新城的共同繁荣,比翼齐飞,交相辉映,共享繁荣。
本源码仅供爱好者研究使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