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船、一个摆渡工,让兴宾区迁江镇上滩屯群众到迁江工业园的距离少了25公里。由于摆渡工作太辛苦,工资太低,许多人没坚持下来。但巫云飞一干就是26年。百余米宽的河面,他拉着船往返超过2万多公里。在乡亲们眼里,他就是“灵魂摆渡人”。

在迁江镇上滩屯,有一条清水河贯穿其中。河的对面是迁华工业园、农贸集市和迁华卫生院的所在地,上滩屯目前共有400人居住在这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滩渡口是村民到对面务工唯一也是最便捷的通道。但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1996年以前,在清水河上拉渡船的人来来回回换了5个,都没人能坚持下来。“没人渡船的时候,村民只能自己划木船。”巫云飞说,一想到孩子们为了过河将自己置身于暗流或漩涡的大河之中巫云飞就感到心疼。于是他辞掉党总支部书记,从父亲的手里接过船桨,来上滩屯拉船。
多年前,渡工上班时间是固定的,其他时间村民们只能干等着。巫云飞见状就自己买材料,在渡船改装一个小单间,吃住都在里面,“24小时待命”。上游已修通桥梁,但因路程近,渡船除了渡人还要渡车。多的时候一般一天要渡一两百人过河,平日里一二十人也是有的,半夜里紧急出船也是为紧急情况的村民年复一年的服务着。常年的摆渡,让巫云飞的双手布满皲裂的口子,还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坐骨神经痛等职业病,但他仍乐此不疲,坚守传承着家族四代摆渡人的初心,从竹筏到油渡,坚定做村民与外界沟通的便利“桥梁”。
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选择乘船出行的人少了。“以前运一趟,整条船的人密密麻麻地挤着,一直排到船头,现在半条船都站不满。”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了摆渡人的收入。1996年,巫云飞的渡船船票是1元,期间他家换了两艘船,但一直持续到最近才涨到2元。有人劝巫云飞涨价,但他仍坚持收两块渡船,他深知村里人挣钱不容易,“算总账亏不了,能维持生活就行。”
如今,年过古稀的巫云飞依旧活跃在这个熟悉的渡口,日常检查渡船船体、拉船的绳索等安全细节。二十六年栉风沐雨,巫云飞都始终如一,二十余年无一例溺亡事故。每次村民上下渡船他都像复读机似的提醒注意安全,渡船上的安全措施做得一丝不苟,救生马甲、救生圈、安全标志都按标准摆放,多年的“零事故”就是这样点滴累积而成的。巫云飞说:“能让渡口两岸的乡亲的出行方便就是最大的寄托。”
来源:来宾市融媒体中心综合整理
本源码仅供爱好者研究使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