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印象中,似乎很多年的贺岁档电影,都没有像2023年这般口碑票房双丰收。
今年的贺岁档,《流浪地球2》和《满红红》的豆瓣评分都在8.0以上,《深海》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单日票房+预售,已经突破了20个亿。
很久没见这种盛况了。
唯一遗憾的是,因为老家春节电影票价格太贵(70左右一张),让我还没舍得去看。
当然,这不怪电影院。
一是因为老家逢年过节,服务业行业价格都会翻倍的不友好习俗。
二是因为我近年确实经济感到紧张(房贷压力大,本职工作降薪)。
等价格后面平稳一点,还是要去支持的。
我家附近有个影院,已经苦苦支撑三年了。
这三年来,我几次去看电影,发现检票员都没有,但每天都灯火通明,场次拉满。
常常心里嘀咕,这老板真有钱,这种情况居然都经营得下去。
后来我抱着好奇的心理,在天眼查上查了这家影院,发现老板已经成了失信人了……
人在外面当老赖,还在苦苦支撑着电影院,这大概也是个有情怀的人吧。
看到最近电影院几乎场场爆满,心里还是替这个老板高兴的。
这年头搞民营企业不容易啊,尤其是电影行业。
去年一年的国产电影,题材前所未有的单一,因为各种原因莫名的“撤片”,总票房低于2021年30%多。
还好,现在转向了。
不仅是防控政策的转向,也有电影政策的转向。
我从媒体朋友了解到,现在不少过去被毙或者排队的送审片,现在正在重新审核,宽容度提高了不少。
此外,一些海外大片的进口也提上了日程。
比如《黑豹2》《蚁人3》很快会和观众见面。
文艺生活,似乎又多彩了起来。
02
这几年,我对国产电影的信心越来越高。
学生时期阅片无数,基本把国外豆瓣8.0以上的经典大片都看完了,那时候深深感觉到国内电影工业和国外的差距。
但这十几年来,国产电影确实是越来越好。
今年的《流浪地球2》,很多评论都说,已经可以比肩好莱坞了,有种“一夜之间上了一个大台阶”的不真实感……
在美国那边的评分,甚至比国内豆瓣的评分还高。
电影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这种有广泛公共参与的评分,还是能客观说明问题的。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在历史进程、人文内涵、个体光辉、思想复杂性上,都有着比其他国家更为深重。
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刻画的故事,没有版权的经典。
我们的网络作家人数,是美国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只要给空间,只要能挖掘,不愁不出好电影。
怕就怕自断双手,这个不让拍,那个不让碰,非要弄几个样板戏让你欲哭无泪。
我读书的时候,全国知名导演就那么几个,艺术院校的学生还往往被歧视。
现在呢,我们有个华裔姑娘,在美国拍电影甚至拿到了奥斯卡金像奖!
我们一些学生拍的短片,也是在国际影展上大放异彩。
中国近10多年来,培养了那么多的电影人才、美术人才,正是他们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时候。
如果不让他们去创新,去突破。
那么,比肩好莱坞就永远是个梦!
03
电影好,票房就好,票房好,我们才有更多的文化输出。
美国的媒体,文化、影视公司的体量,占世界的70%。
中国的占比10%都不到。
现在都说文化自信,怎么自信?
我想第一步,就是多出作品,管他什么作品,只要赚钱了,能把行业产值放大了,就是好事。
中国电影卖的最好的时候全年也就600多亿票房,一个行业的收入甚至不如一家公司的盈利多(中国移动年净利润在1000亿以上)。
这合理吗?这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吗?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用一个开幕式征服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我们没有理由走回头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电影出了海,赚了钱,赚了口碑,就是好事。
反之,束手束脚,这个镜头也怕,那个台词总觉得“不正确“。
结果呢?
结果是电影撤档、删改成为常态;各种影视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业内人士失业或被迫转行。
文艺还没搞起来,文艺工作者就被搞饿死了,这还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题材极其阴暗的《熔炉》,让韩国丢脸了吗?
没有,它切实推动了韩国法治的进步,并让世界各国人民羡慕他们拍出了这样的好电影。
难道非要把中国电影指导成中国足球那样吗?
04
2022年的戛纳影展上,韩国拿了好几个大奖,中国没有一个大奖。
很多人不知道,韩国电影比中国起步晚了20年!
我们在戛纳拿奖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在哪玩泥巴呢。
为什么韩国这几年不少影视作品都蜚声国际。
可能就是他们没有什么电影指导——韩前总统承诺:“将大力支持韩国电影产业,并且绝对不干涉电影的创作。”
中国不缺少电影文化,缺少的只是一些参与的机会,一些尝试的允许!
希望2023年的春节档是个好的开始。
故事,总是要人去讲的。
既是人去讲,只要真实、有说服力、符合人性,为光明的东西呼唤,就能有市场,有口碑。
反之,就是作茧自缚,自娱自乐,自我欺骗,就永远讲不好中国故事。
我们的电影工业需要支持,需要松绑,需要鼓励。
给中国电影更多的空间吧!
-完-
激情点赞、深情关注
本源码仅供爱好者研究使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