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在电影院里看完了《流浪地球2》,出来时已经晚上11点了,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流浪地球2》比1好得可不止一点点,好莱坞电影都不拍的场景,中国科幻电影竟然都重现了。
你不会在其他电影里看到太空电梯,不会看到空间站的坠落,更不会看到月球爆炸,但在《流浪地球2》,一幕一幕,应接不暇,在你还没有准备好下一个惊愕的时候,立刻就迎来了新高潮。
人的情绪整整被弦吊着,喘不过气来,跌宕起伏。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牛,电影的制作也牛逼。
但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电影里让我回味无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它在《流浪地球2》里贯穿整部电影,也是我每一次心情如坐过山车后,哽咽着感受到的。

我不知道《流浪地球2》之后推向海外会反响如何,因为中西文化的底层内核挺不一样的,我们所感受到的“大爱”并不一定是对方所理解的,即便我已经为之感动不已。
但我必须要说说心底话,正因为文化是爱的根基,中华文明的千年人文关怀,更是我们的底层骄傲。
所以,把我们所热爱的、所信仰的、所憧憬的,坦然、真诚地分享给世界听,那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以下内容不涉及主要剧情剧透,可放心阅读,图片均来自官方素材。)
01 悲壮 全人类,同命运
我对科幻电影的印象,多数是从好莱坞来的。
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主题是正义和人生,是爱情永存,是个人英雄,是秩序与重建、是罪恶与拯救的主题。
特效满分制作、情节荡气回肠、人性夹着冲突、矛盾,即便是在世界级危机面前,依然被呈现得赤赤裸裸。

但看完《流浪地球2》,这些好莱坞科幻电影印象会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科幻电影文化内涵。
《流浪地球2》的主旋律是悲壮的,人类共同命运体。
如果世界都要被毁灭了,地球不复存在了,那最终剩下来的还有什么?

影片中,你会看到被撕裂的世界。一方面是冲突、矛盾的极致化,反叛和毁灭将不再有任何顾虑。

另一方面是爱与牺牲的坚守,危难之际仍然选择团结一致,为了别人而甘愿牺牲的普通人。

《流浪地球2》想表达的,就是这么一道哲学题:
是选择大家一起死一起毁灭,还是小部分人愿意为了大多数人活着的希望而选择牺牲。
好几个简单的场景,我在影院里忍不住看哭。
比如决定要选人去炸毁月球时,全球50岁以上的老兵,集体自愿出列,电影用不同的语种播报一个个老兵列队的画面,我哽咽着觉得这便是全世界守护者的共同选择。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场景,《流浪地球2》里都有。
剧中穿着中山装的周老师作为灵魂人物,说了一句话,“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我们的中国文化,是饱含悲壮色调的。
屈原的《离骚》是悲壮,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悲壮,岳飞的《满江红》是悲壮,辛弃疾的《破阵子》仍然是悲壮。
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见过了无数的家国、大难,经历过无数的大我和小我的冲突,被历史沉淀和记录下来的,确确实实,离不开“悲壮”二字。

看到被毁灭前夕的地球,我想到的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看着老兵自愿出列,我忆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还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幕幕的剧情,我仿佛听到古人跨越时空的吟咏。

我自己都没想过,竟只有中国古诗词,才能更好去表达自己在观影时的万般心情。
里面既有“一寸丹心为报国”的忠,也有“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孝,这便是电影想告诉我们的中华民族面对危机前的两难选择。

观影中,我情不自禁联想起疫情初期的全国封城,中国速度的基建,各地支援武汉疫情的一幕一幕,国外不能理解的中国魄力,底层也是对“人类共同体”感同身受的悲壮情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02 爱 自古忠孝两难全
《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1》的前传,虽然是2,却写了从0到1的话题。
为什么《流浪地球1》开篇没有月亮,月亮去了哪里,怎么不见的,在《流浪地球2》里都得到了解答。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电影里开篇便点题。

没想到要获得活下去的生机,竟然是要先炸毁陪伴我们几十亿年的月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感受到了《流浪地球2》里每个人心中难舍难分的爱意。分三条主线来讲述,三线独立推进,互相呼应。

一条是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对女儿的爱的执念。

如果一个人肉体死亡,精神意识活着,那她是活着,还是死去?
图恒宇选择了后者,因为无法割舍,因为爱之深深入骨,所以哪怕冒大不韪,也要拼尽全力进行下去,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


一条是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和妻子相识、相恋、相爱的一生。
为了给家人获得活下去的机会,选择了危险的路,最后与家人再也不见。《流浪地球1》里为什么刘培强出现在空间站上,2里全做了交代。
“自古忠孝两难全”,刘培强声嘶力竭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冲突,却不悔。


一条是李雪健饰演的周老师的气魄与魅力。
李雪健老师的演技炸裂,每次看穿着中山装的周老师出场,我总会忍不住联想起我们那位已逝去47周年的总理。
整个电影里所有点睛的台词,都是通过周老师的场景铺陈展开,让人热泪盈眶。

这样的老人,说出了“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这一番话。

让我们发自内心去信服,让我们从悲壮中看到许多前辈们饱含的深爱。
中国自古便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流浪地球计划”是一个需要执行2500年的计划,需要100代人的艰难接力。
但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执着和不屈到底是为了什么?在忠孝两难全的时候,我们做的大义和牺牲,又是为了什么?

《流浪地球2》的哲学是:我们想守住地球,是为了守住人类文明的延续,为我们子孙后代再次看到蓝天而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我观影时每次听周老师的言论,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来的文字。
以前常有言论说中国人没信仰,但实质上我一直觉得,和国外对信仰的定义不同的是,中国人的信仰是根植于内心的,在我们的骨血里,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
中国的道,是博爱之道。
对于家,我们会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国,我们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世界,我们会说“和而不同”……这些议题,在代代的文化传承中,被历史画卷浓墨重彩着。
《流浪地球2》里有很多跨越国界的场景,你仔细看看大家在镜头里的眼睛,我想你会透过他们的姿态和眼神,感受到那一份在宏大议题下,每个个人之间最朴素的爱意。

无关国界,无关政治,无关利益,“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哪怕末日来袭,仍绝不丢弃。

03 希望 无非一念救苍生
《流浪地球2》的场景里,宇宙太浩瀚,人类太渺小。人生如沧海一粟,如蜉蝣于天地。

电影的视角极其庞大,淡化了很多个体的小情绪,以至于人可以从个体生命中悲欢离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去思考更大的议题。
那一刻,就好像回到几千年前,看屈原在困顿中写出《天问》来探求真理。那一刻,开始明白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背后的内涵。
观影中,我忍不住去想,如果真到了世界存亡之际,希望是由群体创造的,还是个人创造的?

正如鲁迅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对于地球毁灭的议题,《流浪地球2》便是带着丰富的中国哲学内涵去解答的。

不聚焦为什么,也不聚焦是谁的错,而是一起去想到底还可以做什么。
在宇宙的时空中,每个人的生命如蜉蝣,小得几乎不值一提。
要拯救地球,更如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但如果是千千万万的人凝聚起来、团结一致,那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危机。

外国式英雄是个体,中国式英雄是群体。
每个抱着必死之心的人,都怀着对未来盛世的希望。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这便是100代人选择持续艰难接力的“希望”。

电影里有一句话,“没有人的文明,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的情感共鸣,从未虚假过。
每个国家都有普罗米修斯,不怕天罚,敢于盗火,只为了替苦难照亮前程,那便是全人类的希望。
写在最后
《流浪地球2》带给我的感动很多,无法言尽。
我前面说的“悲壮”、“爱”、“希望”,剧情里也是相互交织、互相印证、共同推进,直到影片结束,仍留下无穷的思考。
看完1时,我欣赏并好奇,看完2时,我震撼并期待,我希望有3、4、5,我们绝对可以拥有属于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幻电影巨作。

国外拍不出《流浪地球》这般主题,也写不出这样子的剧情。只有中国人能写,也只有中国人敢拍。
很多喜欢刘慈欣小说的读者或许会感慨,《流浪地球2》只是展开了大刘小说世界观的其中一角,那么就让它有更多部吧,把我们的哲学、文化和世界观、价值观,告诉全球。

中国文化,本就有着和国外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
中国人的温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根植于内心,体现在方方面面。
面对《流浪地球》系列,我们不要去喊什么“打败好莱坞”,“媲美好莱坞”了,它就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根本无需和别人比内涵。
电影制作会进步,而中国对于未来、对于灾难、对于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由中国定义!

—— END ——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弟子。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本源码仅供爱好者研究使用,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